1.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一)非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被访谈的58位农村流动人口共有120个子女。有两个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65%左右。
最多的家庭有5个孩子。调查显示,留守子女多于随带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访谈者子女总数的61%。
儿童的性别比比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为71位,留守女孩子为95个,性别比为75。
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
2.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二、我校留守儿童健康现状1、学生基本概况我校地处隆昌县的偏远农村。
这个地方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父母或者亲戚来照顾!我校现有学生224人,其中有留守学生121人,占学生总数的57%。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作业不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差、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2、监护人状况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随公婆外公外婆生活的占79%,随父辈生活的占12.4%,随旁第亲属的占7.7%,随其他生活的占了0.9%。
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识字少或是小学文化水平的占77.6%。在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的情况方面,只有20%的能够每天或者经常辅导学生学习,有42%的辅导不了或不辅导学生学习。
有20%的监护人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沟通,有28.7%的人从未与留守儿童谈心或没想过这个问题。在与学校联系方面,有11.7%的监护人经常到校与老师交换意见;有42.3%的偶尔去,有43.4%的监护人从来没有去过,认为不关他的事。
3、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3%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感觉孤单,但性格没变,43 %的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82%的留守儿童最担心父母安全,胜过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和生活中,80%的留守儿童是和朋友玩耍。
在受到批评时,87%的留守儿童表示会承认错误。4、留守儿童类型(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
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部分家务事。(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婆或外公外婆管理。爷爷奶奶更溺爱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
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宠坏的孩子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有少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家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和监管,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5、留守儿童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1)、学习成绩方面: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一是学习自觉性型,这部分学生占到20-30%;二是任务趋动型,他们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上是被动的,成绩一般,这部分学生占50%左右;三是懒惰型,长期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或无法完成作业占20%左右。这个比列比较稳定,说明小学阶段学生成绩受学生性格影响不大,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习惯的养成。
(2)、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
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儿童的心理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人生取向与价值取向。
(3)、心理方面: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留守儿童中,父母在外打工时间达到3-5年和5年以上的占到38%。
父母回家的频率则较低,有36%的父母半年至一年回来一次,26%的父母则是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而孩子与父母主要通过电话联系,与父母打电话一周一次的为29.2%,一月一次的为16.4%,一年一次的有6%,不定时的46.2%,还有1.75%的孩子与父母没有联系过。
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调查发现,有16%的儿童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甚至有4.4%的儿童在学校中没有朋友;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个现象也有规律性,即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表现越来越明显。
(4)、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
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不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的同学占很大比例;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
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
3.求一篇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一、家庭方面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三、社会方面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原发布者:洛成网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大全范文1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课题以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为调查对象,深入浅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讨并加深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认识。一、调查说明(一)调查目的目前,社会上最广泛关注的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二)调查内容1.开展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学活动。2.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做心理辅导。3.调查活动。①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③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④留守儿童的心事调查。(三)调查方法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这一问题,回答喜欢,害怕的占15%,喜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专注下一代成
5.如何写一篇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给你贴一篇,参考一下,如果不行就在百度上搜索留守儿童 调查报告 独山县尧棒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王育松 尧棒乡位于独山南部70公里处,全乡合并后现辖5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万亩,全乡总人口13800人,全乡在外务工人口约为950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567人,女272人,其中小学留守儿童达438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尧棒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年以来,尧棒乡中心学校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每年开学做了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
每年初对全乡9所完小及3所教学点和九年一贯制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并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村寨下发了调查问卷。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
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乡2280人儿童中,有567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人,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70 名。
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
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
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乡56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对策与措施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为了保证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尧棒乡中心学校协同乡党委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要加大学校义务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6.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的目前状况的问卷调查.你的意见相当宝贵,
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
A (外)祖父母 B 亲戚 C 其他人 D 自己住
2、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 )
A 经常有 B 偶尔有 C 几乎没有 D 没有
3、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 ( )
A 吵架 B 闷不吭声 C 向父母诉苦 D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4、平时你是否有零花钱? ( )
A 有 B 没有
5、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 )
A 少于50 B 50 C 100 D 100以上
6、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 ( )
A 明白 B 不明白
7、父母外出打工,你想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 ( )
A 想 B 不想
8、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 )
A 平均一周一次 B 平均每月一次 C 不定时的经常联系 D 很少联系
9、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生安全? ( )
A很担心 B有点担心 C不担心
10、你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 )
A 一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11、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 )
A 有 B 没有
12、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
A 求助老师 B 求助同学 C 求助亲戚 D 自己解决
1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
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
14、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 ( )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
15、你在学校里,和你玩得好的同学多不多? ( )
A 很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
16、每天是否按时吃饭?( )
A 按时 B 不按时
17、午饭是否荤素搭配?( )
A 荤多素少 B 荤少素多 C 全是素的 D 全是荤的
18、是否经常吃到新鲜水果?( )
A 经常吃到 B 偶尔吃到 C基本吃不到
19、平时经常生病吗?( )
A 经常生病 B 偶尔生病 C 不生病
20、你平时做家务吗?( )
A 经常做 B 偶尔做 C 不做
21、会做饭,洗衣服吗?( )
A 会做饭,不会洗衣服 B 会洗衣服,不会做饭
C 两个都会 D 两个都不会
22、平时有时间玩吗?( )
A 有 B 没有
23、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
A 很关心 B 很少关心 C 不关心
24、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变了吗?( )
A 变了 B 没变
25、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
A很关心 B很少关心 C不关心
本问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7.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怎么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8.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的目前状况的问卷调查.你的意见相当宝贵,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1、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A (外)祖父母 B 亲戚 C 其他人 D 自己住2、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 ) A 经常有 B 偶尔有 C 几乎没有 D 没有3、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 ( )A 吵架 B 闷不吭声 C 向父母诉苦 D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4、平时你是否有零花钱? ( )A 有 B 没有5、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 )A 少于50 B 50 C 100 D 100以上6、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 ( )A 明白 B 不明白7、父母外出打工,你想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 ( )A 想 B 不想8、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 )A 平均一周一次 B 平均每月一次 C 不定时的经常联系 D 很少联系9、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生安全? ( )A很担心 B有点担心 C不担心10、你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 )A 一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11、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 )A 有 B 没有12、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A 求助老师 B 求助同学 C 求助亲戚 D 自己解决1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14、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 (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15、你在学校里,和你玩得好的同学多不多? ( )A 很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16、每天是否按时吃饭?( )A 按时 B 不按时17、午饭是否荤素搭配?( )A 荤多素少 B 荤少素多 C 全是素的 D 全是荤的18、是否经常吃到新鲜水果?( ) A 经常吃到 B 偶尔吃到 C基本吃不到 19、平时经常生病吗?( ) A 经常生病 B 偶尔生病 C 不生病20、你平时做家务吗?( )A 经常做 B 偶尔做 C 不做21、会做饭,洗衣服吗?( )A 会做饭,不会洗衣服 B 会洗衣服,不会做饭C 两个都会 D 两个都不会 22、平时有时间玩吗?( )A 有 B 没有23、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 很关心 B 很少关心 C 不关心24、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变了吗?( )A 变了 B 没变 25、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 B很少关心 C不关心 本问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9.《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怎样写
关爱民工子女》、《走进寂寞童年》、《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关注无家可归的孩子》、《杭州市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杭州城南公交车让座情况调查》……仅从数量上分析,就不难发现,今年杭州市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最关注的题材是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流浪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据统计,此类作品占到报告总数的三分之一。
杭州江滨职业学校的同学们设计了一份对杭州外来民工子女的问卷,三个小组的成员在暑期顶着烈日,到民工子女比较聚集的地方发放问卷。
调查的过程和结果都让他们大感意外。“调查对象中有37%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辍学或是根本没上过学;大多民工子女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特别是缺乏可以安静学习的必要条件和环境;75%的民工子女能够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和睦愉快的相处,但是也有20%的民工子女不善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85%的孩子的课余生活非常单调和枯燥。”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信网 »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报告范文